眼光和胆识决定命运【节选】

abloz 2005-11-06
2005-11-06

作者:蓝色的河 

http://www6.tianyaclub.com/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66166.shtml

 

据说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见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木板成了一块活生生的枷锁。猴子就这样紧紧抓着他的花生,被人轻而易举捉去。
   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穷人的状况也往往如此。
   穷人最缺的是什么?是钱!缺钱给穷人带来深重的苦难,钱就成了穷人生活的重心,成了一个巨大的诱惑,他没法不看重。然而对钱过份关注,就容易忽视钱以外的东西,结果,穷人所得甚少,失去甚多。
   缺钱带来的精神上的损害,往往比物质上的匮乏更加可怕。

 

穷人从来就是作为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存在。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离不开劳动力的,所以穷人还有他自身的价值,富人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穷人。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力越来越被机器所替代,穷人的存在就越来越多余。
   现代化对穷人来说并不全是好事,现代化使穷人的处境更加危险。
你的钱是怎么来的,是靠脑子自己造的,还是靠出卖东西去跟人家换的?这两种根本不同的来路决定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
  
  思考致富而不是勤劳致富,这是关键。现在头脑中造钱,然后再把脑子中的钱转移到手上,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穷富之分有一个最简单的参照物——谁还在为食物操心,谁就是穷人。

 

   缺钱就可能导致缺志。只有小算计,而无大志向,眼光钉着琐屑的日常生计,激情消耗在太具体的事情上,鸡毛蒜皮,婆婆妈妈,得小惠而大喜,还以“知足常乐”自慰。久而久之,穷人不仅缺钱,还缺钙,整个人的精神都变软了。
     穷人缺志是个普遍现象,对于等米下锅的人来说,很难坚持自己的理想。人穷就必然受制于人,迫于生计,很多时候只能妥协,这一妥协又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错过了发展的机会,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一直穷下去。
     穷人不仅是志短,而且还智短。缺少长远的眼光,缺少有效的方法,缺少做大事业的素质。所以尽管他们也有梦想,也在奋力拼搏,但只能在自己所处的这个层面上忙碌,辛苦一辈子,并没有改变穷人的命运。

 

人活天地间,就这几十年,可我们这几十年又有多少时间是在天地间痛痛快快活着的?三岁关进幼儿园,七岁关进教室,二十岁关进办公室,一关就是几十年,退了休还可以放几年敞,可惜你也跑不动了。然后就是在病床上躺几年,最后到骨灰盒里安息。

不是钱真的太少,而是欲望永无止境!欲望就像传说中的红舞鞋,一旦套上,你就被它紧紧攫住,狂舞不止,直到生命耗尽。人生无限,欲望无限,在一个物质的世界,要支撑这些昂贵的欲望,你就得拼命挣钱,结果你就成了钱的奴隶,让另一些简单的欲望反而无处生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英籍学者阿玛依·森(Amartya Sen)这样说:“对于改善贫穷人民情况的第一件事,是为他们争取平等权(Equity)。如果贫穷阶层收入改善10%,富裕的人生活上升15%,这对贫民便是大事,纵使这会使贫富更为悬殊。改善贫富悬殊是重要,但并非首要。最迫切的是到头来会不会提高穷人的生活素质?”

  阿玛依·森是一个被誉为“把良心和道德引入经济学”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他之所以认为改善贫富悬殊不是首要的问题,是基于一种理性的认识: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富人更富,就有了投资的财富来源;如果富人肯投资,穷人就会通过就业改善现有的贫困。

穷人买米 富人买碗
想挣大钱,至少要有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必须让别人去为你挣钱,靠自己一双手,你就是累死也只能糊口。
  穷人不要轻易借钱
  

  
   不到万不得已,你不要轻易向人借钱,也不要轻易借钱给人。这句话不太中听,却是一句大实话。
   向人借钱,容易被人看白,引人疑虑,让人为难,不到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必要。而借钱给人,也是件隐患极大的事。
   其实,借钱本身并不可怕,银行就是个专门借钱的地方,银行放贷就等于是借钱给人,到时候不仅要收回本钱,还要加上利息,银行就是靠这个赚钱的。正因为银行是个专门借钱的机构,所以它有一整套专业的办法,放贷之前要考察你的资质,还一定要有担保、抵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哪怕你最后还不起钱了,他也不至于亏本。
   但私人之间借钱就不一样了,凭的全是人情,既没有可行性论证,又没有法律认可的抵押或担保,有的甚至连借条都没有一张,胸脯一拍,搞掂。痛快是痛快,但事后若有麻烦,那麻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说句良心话,借钱不还的人,也并非都是恶意赖账。能够向你开口借钱,你也能够放心地把钱借给他,这样的关系,多半不是一般的关系,要么沾亲带故,要么有利益上的牵连,要么就是有特别让你感动或者信赖之处,不然你怎么可能把钱拿出来?你能拿出来,至少在当时,你一定是相信能够收回来的。
   但是后来为什么变了呢?往往借钱的时候他是孙子,还钱的时候,嘿嘿,你成孙子了。就因为你不是专业放债的人。你不专业,你就要犯错误。
   你不专业,你就把感情当成了抵押,以为有了这些感情,还钱就有了保证。殊不知,钱是有价的,感情是无价的。无价的东西,说它值钱它就值钱,说它不值钱,它就一钱不值。所以,感情是世上最重的东西,也是世上最轻的东西,你把实实在在的银子置于这样一个虚无的东西上,本身就风险极大。
   借钱的人,动机本来就很复杂。有的人借钱确实是出于善意,借的时候就想着一定要还,后来他们确实还了。这样的人你借钱给他没错。但有的人借钱本身就出于恶意,借的时候就没想着有还的一天,纯粹是诈,骗几个算几个,遇到这种人,钱一出手就等于肉包子打狗了。还有的人,开始是出于善意,以为自己能还,但是后来确实还不起了,不是不想还,是确实还不起。开始可能他还在想办法还,后来实在没办法了,也只好把话给你挑明,“实在对不起,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你能拿他怎么办?
   借钱容易还钱难啊。借钱的人很容易开口,因为大家感情好,才向你借钱,借钱是信得过你,看得起你。而讨债的人却很难开口,因为讨债总是在对方不愿偿还或者无力偿还时发生的,讨债就成了落井下石,是破坏感情,是忘恩负义,对方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冒出“想当初……”私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就因为双方当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千丝万缕一旦变质就成了罗网,让你陷在当中动弹不得。一旦债到了非讨不可的地步,感情就成了一具僵尸,不仅没有实在的温暖,而且恐怖,难看,甚至可能反手一爪把你掐死。
   且不说你的钱能不能悉数讨回,就算是你讨回来了,哪怕钱没有损失分毫,但人情已经损失殆尽,恩人反而变成了仇人。还钱的人,就算他还了你的钱,也不会还你的情,不仅不会因为你在危难的时候帮助了他而心存感激,反而因为你忘恩负义,你不给面子,你帮人没有帮到底而记恨在心。
   借钱给人,最大的危险不是失去钱,而是永远失去了情,做好事反而把人给得罪了。
   杨绛在回忆钱钟书的文章里说,钱先生从来不借钱给人,凡有人借钱,一律打对折奉送。借一万,就给你五千,再加上一句“不用还了”。钱先生的睿智通达,真是惊人。

先(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等他们“先富”起来后(本来还有一个“走向共同富裕”的“白条”承诺),却对另一部分“负起来”的人说: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富人有富人的烦恼。


如非注明转载, 均为原创. 本站遵循知识共享CC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