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修周氏族谱序

abloz 2006-02-16
2006-02-16

回家看了周氏族谱,要我为新版写篇了这篇序,网络版有删改。

六修周氏族谱序

我是一个编写计算机软件的工程师。公元二千年大学毕业,号称跨世纪的一代。辗转合肥,深圳,现在混迹北京。计算机技术是现代最前沿的技术方向之一,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到包括偏僻农村的生活。族谱是中国几千年沉淀的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农业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基石。由于政治的需要,在共产党革命时期曾被列为封建糟粕而被批判。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许多人受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了解,对传统总是嗤之以鼻。而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恢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这让人稍感欣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弘扬,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传承。

毛主席说:“矫枉必须过正。”由于一个时期对宗族文化认同的批判和压抑,使得宗族认同逐渐涣散,辈分伦理逐渐混乱。因此,现在无论怎样倡导和颂扬对家族的认同和责任都不过分。我们弘扬传统,决不是开倒车,而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与新观念结合起来,让逐渐干涸的传统文化的苗圃重新得到滋润。

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特写的分析日本的书《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里面对中国和日本的家族文化做过对比。那本书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正是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他认为中国的家庭观念其实是家族观念。每一个人都肩负宗族的荣耀和责任。日本人有森严的等级。他们直到近代明治维新,日本的平民才有姓氏,在此之前只有贵族有姓氏。他们没有族谱,只将最近三代的牌位放在神龛上。他们有家而无族。

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则和中国文化相差更远。他们的宗教文化爱幼远甚于尊老。他们把姓放在后面,名字放在前面。有的民族没有姓,以父辈的名为姓。而中华民族文化则将姓氏放在前面,表现出对宗族血统的尊崇。我爷爷讲过一句俗语:“猪有名,狗有姓”,就是中国民族对姓氏的重视的一个有意思的诠释。西方的小孩子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很受重视。而老年人往往晚景凄凉,孤独无依,无论他们是不是有后代。不像中国传统注重家庭和家族的孝悌,“四世同堂”的盛景是古代中国家庭的巨大荣耀。这种文化使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中国的家族文化是古代农业社会稳定的基石。西方的家庭文化更加进取,中国的家庭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平衡。

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后,曾想通过文化革命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更新,完全摒弃传统文化。这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文革流毒影响甚远。改革开放后,政权的控制力逐渐变弱。社会上多种思潮杂呈。一些人无祖无亲,无国无家,无法无天,为了私利已经毫无道德感和羞耻感。所以腐败“前腐后继”,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尽管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发展,而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又接踵而至。社会发展的成本越来越高昂。

面对这么多复杂和积重难返的问题,胡锦涛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这是一个明智和及时的理念。但是,如何达到“和谐社会”呢?

一是制度建设,二是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方面,在此不多言。有许多贤人志士大力呼吁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建设。在制度上保证国民获得公平的待遇和平等的机会,让国民享受到廉价的从启蒙到高等的教育以提高整体素质,发展经济降低贫富分化,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相信合理高效的制度是迈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文化建设方面,应大力提倡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制度有不能达的地方,文化可以达到。如果完全靠制度来规定,社会成本将居高不下。

只有优良的文化传统,才会让一个民族持久强大。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了几千年,如果去除一些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之处,是最优良和完美的。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对西方很适合,他们有民主传统,有理性思维的传统。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为什么我们学什么就不像什么?好东西拿到我们这就一团糟,总闹“邯郸学步”的笑话?为什么我们会在意念上认为西方都很富裕文明,中国则贫穷落后,产生民族自卑心理?我想与共产党推行的单一文化和许多政治禁忌很有关系,与传统文化的势微也互为因果。

我们有什么可以自豪的东西?我们祖宗创造的辉煌思想被后代当作破烂一把丢弃,却去顶礼膜拜一些和我们文化格格不入的东西。我们学到了皮毛,但没有拿到精髓,没有和我们的传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总是用政治暴力手段,简单粗暴的加以推行。由此才产生了“驼子进棺材——按住这头翘了那头”的后果。

在文化上,应该将融入我们中国人血脉,曾经君临四方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弘扬。对古代政治制度起到完美补充的宗族制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否则我们无法抵御西方如好莱坞文化对中国的侵蚀。我们在经济上仰赖西方,在文化上更是以短博长,大国梦想恐怕再难重现。因为文化毁灭容易,重建很难。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过春节,却只过圣诞节;如果有一天,我们只讲英语,不能写汉字,那么,曾经辉煌强大的中国还存在吗?祖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创造的傲立世界的辉煌还属于我们吗?

和西方比较而言,我们的家庭观念是最利于社会稳定的观念,最与“和谐社会”接近的观念。我们重视家庭,重视宗族,重视社会责任。因为每一个个体,都肩负家族的荣辱。这必然会形成一种向家族先贤学习,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气氛。对于亲人的感情会让人们注重家庭教育,更不容易去做有伤祖德的事情。

由于优良家族文化会减少管理成本,那么政府部门可以更精简。经济更发达,犯罪率更低。人们更有时间去进行思想科技文化上的创造,我们又会成为科技经济文化的输出国和中心。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活动,将更加受到尊重。

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现在城市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消弭和西化的趋势。而农村中则保存的稍微完好一点。因此,城市应该向农村学习传统习俗和文化,以抵御城市中人情淡薄,惟利是图的城市病。大陆应该向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礼仪。

然而,传统文化应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也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就拿族谱而言,在稳定的农业社会,人们很少流动和迁徙。人们成功与否,可以用其学历和在政府、单位的最高职务来进行衡量。所以族谱里可以写上族人的工作单位、职务和住址。而现代社会人们流动很快,经常换单位和工作,身份多样化,在这家大公司是普通职员,在另一家小公司又是经理。而且成才的途径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高考,可以有自考,成人高考,委托培养,自学成才和出国留学等方式,这些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获取方式。环境变的复杂,族谱应该如何记录,是个应该考虑的大问题。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和男女更加平等,势必在族谱中要加强女性的地位,这倒容易解决,五修族谱已经做了大力改革。另外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将族谱做成电子版,网络版,多媒体版。例如由于印刷技术的提高,可以在族谱里给愿意捐钱贴照片的族众附上照片。如果清代的族谱里有照片,那将大大增加族谱对研究当时社会的价值,也会增加对祖宗的认同。又如我看到周氏五修族谱里有古代祭祖的仪程。如果有录像,则后人学习起来会更容易。族谱做成电子版,网络版,更利于检索,复制,保存和利用,在修改和再版时会更便捷,降低出版成本。电子版族谱具有永不变质的特点,花较小的代价保存,就不怕书蠹霉变,水掩土埋。西方在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比中国做得好的多。如他们传教早就利用无线电和互联网进行。而中国的和尚大概是最近才有很少的人用上手机和计算机的。

族谱除了是维护家族的纽带,让人伦辈分更清晰等基本作用,还具有历史,地理,人文等许多价值。这方面已经有很多认识,不再赘言。

我说自己是传统和现代的一个结合体。因为深知现代化决不仅仅是高楼大厦,不仅仅是用上计算机,不仅仅是挣到钱,不是那些表面的文章。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里面,文化是灵魂。进行了改良的传统文化,将引导中国走向持久强大。一个既懂得传统文化价值,又身处现代科技最前沿的人,将肩负文化重建的责任。

所以我大力支持周氏族谱的重修。从周朝王室后人历经千年辗转迁徙到湖南隆回的这一支周氏宗族,在民国时期四修族谱后,由于动荡战乱,政治浩劫,几十年没有修谱了。直到公元一九九一年,才在我的太祖辈凤梧老先生的牵头奔波下重修。虽然我不认识他老人家,我能理解当时政治气象刚刚宽松,老先生顶着“老封建”的恶名和误解,奔走游说的艰辛。我不能想象,老先生以高龄带领族众重修几十年没有修过的族谱所碰到的种种困难。辈分混乱,祠堂破败,政治压力,金钱短缺。种种艰难,都在先辈们顽强意志下得到克服,终于有了具有现代意识,基本适应现代社会的五修族谱。

转眼已是十多年过去。六修族谱又重提日程。我五叔焕章先生在村子中德高望重。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率领村民建设了小水电,使得我们穷乡僻壤较早的用上了电,摆脱了“洋油灯盏”时代,看上了电视。后又率领大家将马路修到屋前,让我们开始摆脱肩挑手提时代。他是一个改革家。如今五叔年岁渐高,成为六修周氏族谱的牵头人之一。他向我和妹妹周海霞咨询如何降低族谱出版成本。因为他希望大家都买的起族谱,并受到族谱的良好影响。我们虽然并非出版行业的人,也给五叔提了些有益的建议。如做成电子版,甚至网络版,利于检索,利于保存复制和以后修订。在电子版基础上再出纸质版。电子版的编辑则采用扫描,文字识别,再校对的方式可以比直接编辑降低百分之九十的成本。由于这些具有现代视点的想法,因此新版族谱也是项开创性的工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将面临许多的困难。很多事情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有了思想,并付诸努力,就有实现的一天!

五叔让我写点东西,于是我就不揣简陋,写了这篇文章。期望周氏宗族能够更加人才辈出,为中华大家庭做出应有贡献!

 

 

周海汉

公元二零零六年春节

于湖南洪江稠树脚隘长江家中

 


如非注明转载, 均为原创. 本站遵循知识共享CC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