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点滴

abloz 2005-09-19
2005-09-19

中秋节就这样过了。

李白最著名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北京的中秋月亮有些毛,我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朋友,想起了小时候中秋会全家在禾堂赏月,每人分一小块月饼吃的幸福,想起小时候放鸭子和放牛的种种情景。

那时候家乡的小山村虽然贫穷,却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

我能赶鸭子的时候,已经分田到户。所以叔叔养了一群鸭子。我经常去帮着他们看。之所以鸭子要看着,是怕鸭子跑到人家稻田里糟蹋了别人的稻子。那时我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样子,放学回家,就陪三哥去看鸭子。三哥会拿一本《故事会》给我看作为条件让我去陪他。有书看是我最高兴的事。我小时候把小学的教材背的滚瓜烂熟,包括那些不需要学的课文,《小猫钓鱼》我都会读出眼泪来。

我陪着三哥放鸭子,那时田里到处都是田螺,泥鳅。我喜欢打赤脚在田里踩乌黑的软软的泥巴。我有些哥哥能够在短时间内抓到半斤。后面不知为什么流行耕田时往田里撒石灰。石灰一撒下去,泥鳅黄鳝成片的浮在水面上。一块小田可以捡到几斤。小溪里面全是小鱼。一到夏天,小伙伴则相约到清凉的小溪中抓鱼,晚上回来时也会收获一顿。不过我小时候一直不怎么会玩。抓泥鳅,抓鱼,捡子,跳房子,跳神我都玩不过其他同龄人。我的最大的兴趣是看书,唱歌。

一直到工作之后,和同事们交流,我才知道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小时候有很多书看。而我的书却少的可怜。小人书很少,别的书也少。什么日本漫画之类,直到高中看到我的同学在看我才知道。所以什么《黑猫警长》《蓝精灵》《圣斗士星矢》都没看过。我放鸭子时看的是《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故事会》《唐宋诗词》《少年文艺》及连环画。而这些书全是从别人那里借的。

田野里有看书放鸭子的少年。天上盘旋着老鹰。如果没有人看着,老鹰会把鸡鸭叼走。天上一有老鹰盘旋,农民们就高声大叫“吆喝——,爱吆喝——”,声音拖的老长,田野里的鸡全会往家里跑。小鸡全跑到母鸡的肚子里,再露出几个小脑袋用初涉人世无辜的眼镜往外面张望。

慢慢的老鹰不见了。田野的泥鳅和小溪的鱼也少了。在收割之后,鸭子可以敞着放。把他们赶到一处山湾,人就可以回家。偶然可能会被山上的狐狸什么叼走一只。但一般不会有人偷。

看了沈从文的《边城》,觉得里面淳朴的风气和我们那一样,地域同属大湘西,民风也差不多。小翠到城里很晚才回来,我本来挺担心的。但都是乡里乡亲,大家都很照顾她。不会像现在城里那样处处充满危险和诱惑。

记忆里秋天是最美的季节。那时山上有很多野果子。而且水稻也收割了,可以吃新米。再也不用饿肚子喝稀粥,吃伴着红薯的米饭了。那时田边和畲边全是开放的菊花。我们从山顶的畲奔跑或跳下来。脚底下是刚翻过收获了红薯的软软的土地,搞得满身都是泥巴,一点也不觉得脏。我们是土里生长的孩子。

虽然我们家可以算是当地最穷的家庭,可是小时候的感觉一直是充满阳光。叔叔伯伯会可怜我冬天没有袜子穿,一双解放鞋还破了好些洞,给我找些旧袜子给我穿。但我一点也没觉得苦。

在我的童年,家乡人们的生活是自给自足,天人合一的。农民完全用农家肥种植作物。挑米或柴到街上卖掉,换回衣帽鞋袜。吃剩的饭菜用来喂猪和狗,条件好的可以杀猪过年,灶上挂满让人羡慕的腊肉。有的人家可以吃到对年。

孩子们学习也很努力。我们那边很多人都考学校出去了,升学率比城里的中学一点不差。可惜大部分人考的都是中专。而农民父母对孩子能够跳出农门,吃上受人尊敬的“国家粮”也很知足。一直到我升高中时,我许多聪明的同学还都考了中专。我们那流行聪明的孩子上中专。学习差一点的才上高中。我本来也是要去考中专的。可是考中专要交400元钱,我交不起。恰好黔阳一中下来招尖子生,我就报了名。黔阳一中地处安江,和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相邻。我去县城上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城里的房子好新,好高。而那时我还打着赤脚在校园里走。老师们说我这样很健康,因为足底可以按摩。我对老师所说的努力读书将来可以穿上皮鞋很不屑。因为我是有远大志向的呀。

我至今觉得最遗憾的就是小时候想看书却没有书看,我一直到高中眼睛都很好。这种贫乏会让我把暑假作业里面的思考题全给做了。因此羡慕江浙的人文环境。读某些名人传记,发现就是江浙人,小时候居然家里会有一个书房供他去看。金庸,鲁迅都是浙江人。

现在县城搬迁,教师流失。我们的乡中学和县中学的教学质量都大大降低。孩子们也没有以前好学了。他们小小的脑袋想的是到广东打工,一个月有几百的收入。农民们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欢乐,尽管吃肉的时候多了,而笑容却少了。他们为孩子昂贵的学费在犯愁。

以前每次过年,孩子会一队队的到各亲朋乡邻家拜年,特别隆重。而现在,好像都是呆在家里看电视了。走外婆家也没有从前那么有诱惑,总是不大情愿。

我丢失了童年,再也找不回来。


如非注明转载, 均为原创. 本站遵循知识共享CC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